《水调歌头》
宋·苏轼
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。
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
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
高处不胜寒。
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。
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
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。
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
此事古难全。
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
中秋节由来
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——中秋节。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,至今已历史悠久,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。“中秋”一词最早见于《周礼》,根据我国古代历法,农历八月十五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,故称作“中秋”。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,我国自古就有祭祀月亮的礼制,据《周礼》记载,周代已有“秋分夕月”“中秋夜迎寒”的活动。中秋时节正逢秋粮收获,古人答谢神灵护佑庆祝活动,称为“秋报”。中秋月朗中天,秋高气爽,正是赏月的绝佳时令。后来祭月便逐渐为赏月所代替,节庆延续下来,并被赋予新的含义。

中秋节神话
嫦娥奔月
传说嫦娥本是后羿之妻,后羿射下9个太阳后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,但后羿不舍得吃下,就交于嫦娥保管。后羿门徒蓬蒙觊觎仙药,逼迫嫦娥交出仙药,嫦娥无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药,便向天上飞去。当日正是八月十五,月亮又大又亮,因不舍后羿,嫦娥就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,从此长居广寒宫。后羿回家后心痛不止,却又无可奈何,于是每年八月十五都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,摆上香案,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对着月亮与嫦娥团聚。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,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,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。从此,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。

吴刚伐桂
传说月中有桂树,《淮南子》已言“月中有桂树”,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,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。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,以唐代段成式《酉阳杂 俎》前集卷一《天咫》所载最为具体,其云:“旧言月中有桂、有蟾蜍,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,下有一人常斫之,树创随合。人姓吴名刚,西河人,学仙有过,谪 令伐树。”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,到了天界,但是他犯了错误,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,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--月桂。月桂高达五百丈,随砍即合,炎帝 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。李白诗中有“欲斫月中桂,持为寒者薪”的记载。

中秋节习俗
竖中秋
在中秋节的前一天,有不少人家用竹条扎成各式灯笼,或瓜果或鸟兽或鱼虫等等,然后悬于高杆之上或者瓦檐露台。中秋之夜,将灯笼之中的小灯一一点燃。有的富贵之家,竖灯高达数丈,家人于灯下赏月玩乐,一派祥和。一般百姓之家,则把一两个小灯笼悬于竹竿之上,也自然有一番趣味。可以想象,在那皓月当空的夜晚,举目四望,满城灯火如同梦幻,天上人间,似乎不再有隔,真让人有飘飘欲仙之感。“竖中秋”也有人称之为“树中秋”。

祭月
祭月,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,实际上是古人对“月神”的一种崇拜活动。在古代有“秋暮夕月”的习俗。夕月,即拜祭月神。自古以来,在广东部分地区,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(拜月娘、拜月光)的习俗。拜月,设大香案,摆上月饼、西瓜、苹果、红枣、李子、葡萄等祭品。在月下,将“月神”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,红烛高燃,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,祈求福佑。祭月赏月,托月追思,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。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,从古代延续至今,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、颂月活动,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、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。

吃月饼
月饼,又叫月团、丰收饼、宫饼、团圆饼等,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。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,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,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。月饼象征着大团圆,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,用它祭月、赠送亲友。发展至今,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,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"团圆”。

撰稿人:段成海
摄影人:段成海
审核人:孙旭含